記者:
發布時間:2023-04-05 10:02:36 編輯:黃夢倩 來源:江海晚報網退休老教師、九旬老人張圣嗣,數十年來投身于革命烈士光輝事跡的搜集和整理,并出版多部紅色革命書籍。昨天,他將犧牲在所居住的革命老區、原港閘區幸福鄉境內的46位革命烈士的姓名,還有一批當地英豪的英名發給本報,請求在這個清明節,以此方式向先烈表達敬意。
宋祖望、陳彥明、王文俊、單鶴濤、劉子賢、曹文道、楊金海、王國均、許天錄、張錦榮、吳德元、秦長壽、任言壽、張彩鵬、顧春甫、何瑞芳、王水、李金泉、李萬成、張樹春、秦金山、朱海山、張文清、劉志成、王漢春、施生、祁金、帥夕林、倪海珊、張傳銘、陳文林、季福坤、高連生、陳增壽、王愛國、管文林、卞奎生、沈葆華、周海如、丁余風、丁余山、陳學詩、朱國昌、朱洪生、張炳文、尹春元。
這些,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犧牲于原港閘區幸福鄉境內的46位革命烈士的英名,是一位老人從自己書中摘錄下來的。
“不管歲月多么滄桑,時光如何嬗變,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英烈的名字!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,一定要讓我們的后代永遠記住,沒有他們,就沒有我們的幸福安康?!弊蛱煜挛?,在崇川區幸福街道秦西社區幸福怡居3幢506室,今年90歲的本報通訊員,退休教師、九旬老人張圣嗣,手捧他當年參與編寫的《港閘英烈傳》,向前來探訪的記者動情地說。
《江蘇人民打擊日寇英雄事跡》(南通卷)、《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》(南通篇)等158篇書刊,600多篇文章,100多萬字……翻閱著桌上一大摞厚重的、張圣嗣老先生單獨或參與撰寫的書卷,記者倍感震撼。
“我還會繼續寫下去,盡自己的畢生精力為先烈們著書立傳。這,是我的使命?!睆埵ニ玫脑?,擲地有聲,“無論任何時候,我們都要銘記血與火的革命斗爭歷史,繼承革命烈士們的遺志!只有真正記住他們的豐功偉績,民族才會更有前途、國家才會更加強大?!?/p>
在張圣嗣老先生提供的、犧牲于幸福街道的46位英烈名字中,排在首位的,就是南通人民熟悉的革命烈士——宋祖望。
張圣嗣老先生告訴記者,宋祖望是一位典型的、從產業工人群體中走出去的抗日先鋒。
宋祖望生于1911年,犧牲于1941年,是原南通縣油榨鎮、如今崇川區幸福街道人,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曾先后擔任過原南通縣劉橋區區長、區委書記。宋祖望一直致力于發展和壯大抗日隊伍,積極主動配合新四軍東進,成功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摩擦,掃清了開辟通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種種障礙。不幸的是,1941年4月9日,宋祖望在斗爭中遇害。
“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我的老師張育才畫了宋祖望烈士遺像,在喬家碾坊召開追悼大會,梁靈光主持追悼會、薛穆清讀悼詞,追悼會后大家集體游行,眾人高呼口號:‘打倒日本帝國主義、打倒投降派!打倒狗漢奸!’”張圣嗣說,當時的浩大而莊重的場面給他極大心靈震撼,從那刻開始就產生對英烈的崇拜和景仰。
“幸?!痹谀睦??在南通,人們用“幸?!眮砉谝缘孛?。幸福人家小區、幸福中學、幸福公園……幸福感又不僅僅體現在這一地名上,更體現在它厚重的光榮革命歷史上。這是一片曾灑滿鮮血的沃土。
“走訪中我曾了解到,當年還有位家住幸福鄉保橋村9組、名叫‘周連姑娘’的女英雄,在擔任村婦女主任時,帶領貧苦婦女鬧翻身,還為新四軍做了許多實事。1947年年底,當時的偽保長朱恩金設計在唐閘抓住周連姑娘,逼她交代,然而周連姑娘寧死不屈,最后英勇獻身……”張圣嗣說,英雄的土地,孕育了代代英雄人物。
“人終有一死,要么輕如鴻毛,要么重如泰山?!痹诓稍L現場,張圣嗣感慨地對記者說,“我平生最大的心愿,就是繼續走訪調查、整理完善革命先烈們的歷史資料,記錄他們的英雄故事,讓我們的孩子們一代代記住他們并傳承下去,確保革命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色!”
數十年來,張圣嗣為搜集當地革命先烈的歷史資料和動人故事吃了不少苦頭??伤麡反瞬黄?,內心充滿神圣的使命感。
“那一年,受原港閘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委托,進入寫作組參與《港閘英烈傳》的撰寫工作。為厘清發生在一些革命先烈身上的、在當年血與火革命斗爭歲月中錯綜復雜的歷史細節,我騎著一輛自行車,冒著酷暑驕陽,穿梭于鄉間,尋訪一位又一位老人,反復求證、反復核實,力求真實。一次,在經過一個村子時,我差點中暑倒地!”回想往事,張圣嗣說,只要一想到這在為后人留下英烈們的寶貴資料,吃再多的苦也值!
“目前幸福街道內可以確定姓名的英烈有60位,我才寫了46位,還有14位英烈的故事還得繼續寫下去!”張圣嗣說,他不抽煙不喝酒,在幸福小學和當地成人教育學校任教時,就擔任《工人日報》《新華日報》《南通日報》《江海晚報》等數十家報紙和刊物的通訊員,堅持寫作;退休后的時間,一如既往交給了寫作。
“作為一位堅持不懈自發搜集和整理革命先烈事跡、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的老同志,這種精神難能可貴,值得學習?!弊蛱煜挛?,接受記者采訪的南通市委黨史辦、地方志辦副主任張建明認為,“眾所周知,由于年代久遠和當年革命斗爭環境的殘酷性和復雜性,今天的人們要搜集當年革命先烈的事跡和故事十分不易。通常情況下,涉及烈士的一手資料和證據極其匱乏,沒有檔案資料,很多時候只能由活著的老人或烈士的家屬、好友口口相傳來介紹,而有時候帶著情感因素的記憶又需要多方核實、反復考證。因此,張圣嗣多年來堅持為革命先烈通過文字來‘畫像留影’,進一步豐富了我們的黨史資料,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不簡單!”
記者周朝暉 見習記者沈佳穎 張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