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走進海安李堡鎮光明村,就會看到很多人家的小樓上有一串小喇叭,多的人家有8只,面向各個方向。
小喇叭的主要功能是發布收購信息。前幾天早上,一條信息從31組陸廣知家的小喇叭里傳出:“今天收購香菜每斤14元、收購蒜苗每斤34元?!?/p>
村民邵志芳聽到后,就將剛從地里采摘的20斤蒜苗用電瓶車送了過去。過秤驗貨后,她就拿到了170元現金,開開心心回家了。
“我的家門口就是一個小小的交易市場。凌晨三四點樣子,蘇州的客戶打電話給我,說今天來拉香菜和蒜苗,并告訴我收購價格?!标憦V知說,他一早就通過小喇叭向周邊種植戶發布信息。
一般從早上7點30分開始收購,一個小時左右結束。昨天,陸廣知收購了17個種植戶送來的180斤香菜,800斤蒜苗。下午6點多全被客戶拉走。
光明村種植蔬菜歷史久遠,全村7021畝耕地全部種植蔬菜,一半大棚、一半露天,品種有萵苣、冬瓜、絲瓜、土豆、香菜等10多個,主要供應上海、蘇州、南京、無錫等市場,2014年被確定為上海蔬菜外延基地。上個月,光明村被農業農村部推薦為“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”,這是該村連續第三年獲得此項榮譽。
在光明村,像陸廣知這樣的家門口市場有40多個,收購范圍輻射角斜鎮來南、湯灶村,東臺市唐洋鎮郭沙村等。
在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,光明村抓住自身特色,推出“‘蔬’向共富黨旗紅”書記項目。村黨總支書記陸虞飛說:“村民種植蔬菜有敢闖的拼勁,我們黨支部就要有全力做好服務的敢為作風,在技術指導、交易收購、倉儲冷庫、市場拓展、物流暢通等環節的服務更加精細化?!?/p>
8組的施德先是種植冬瓜和萵苣的專業戶。1982年退伍后,來到光明村當了上門女婿,他將9畝責任田全部種上了露天蔬菜。為提升畝效益,他是村里第一批搭建大棚的種植戶。多年來,在種植冬瓜和萵苣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
施德先的大棚里,冬瓜藤已經長了1米多長,到6月份就能銷售。他說:“我是1977年8月入黨的老黨員,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種植問題是應盡的義務?!?/p>
去年12月,鄰居種植的萵苣不見長,下了肥料也不管用,找到施德先,他分析說是由氣候原因造成的,建議改種香菜。鄰居聽從了建議,減少了損失。
施德先有個冬瓜、萵苣種植戶的碰頭會,一般每一到兩個月開一次。3月2日,這天來了七八個人,一起討論冬瓜種植。在施德先指導下,袁連根從不會種到種植了4畝地;17組小組長吳亞兵,流轉土地20畝種植冬瓜;致富能手戴家群,至外村種植了10多畝冬瓜。施德先說,他們少說每畝有1.2萬元收入。
服務種植戶,光明村黨總支組織退休村干部、種植能手、致富能手、農技人員等成立小分隊指導種植,同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。原來,村里種植戶打水,先將水泵和水龍頭安置好,然后去接電,等跑回來,水管已經亂噴一地了。通過村黨總支組織到山東壽光學習后,回來都改成遙控,達到噴灑自如的效果。
在黨總支的帶領下,充分發揮大戶的引領作用,帶動蔬菜產業集聚發展。
2組的陳建平是村里最早成立蔬菜銷售公司的,目前在村里擁有三個交易市場。他手下有6個包工隊,每隊四五人。只要種植戶確定蔬菜賣給他,他們就上門服務。線上線下銷售同步進行,最多一天10輛大卡車來拉菜。
一輛貨車停在陳建平的交易市場。開車的司機李偉說,他的銷售點在如皋城東批發市場,今天來拉香菜,下午1點到5點走。
陸虞飛說,對于光明村來說,種好蔬菜是實現共富的一條好路子。今年村里投入100多萬元,成立光明村共富蔬菜集散中心,與南通農批中心的合同已經簽訂。目前,圖紙已經設計好,進入招投標程序,預計6月前投入試用?!暗綍r,他們將每周需要的品種、數量發來,我們村里組織收購,為種植的蔬菜銷售再開辟一條渠道?!?/p>
記者 趙勇進 通訊員 曹仁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