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:
發布時間:2023-04-12 15:34:44 編輯:俞鑫城 來源:南通網拎著撈網踏上巡檢小船,熟練地解開纜繩啟動發動機……4月10日清晨5時許,大部分人還沉浸在夢鄉,家住崇川區永興街道65歲的費長中就來到了長江岸線東港段,伴隨著“突突突”的發動機聲響起,小船駛向江中,老費當天的志愿巡江工作也正式開啟。
誰能想到,眼前的這位長江環保志愿者,曾是一名老漁民!從小生活在江邊的老費,對長江有著獨特的感情。以前以捕魚為業時,寧愿少捕也要打撈江面垃圾;退捕上岸后,更是把巡江護江當成了一種習慣。30多年來,老費始終心系長江“母親河”,盡己所能地守護它、呵護它。
感恩長江饋贈,他許下護江諾言
費長中的老家在鹽城建湖縣建陽鎮蕩中村,到他這一輩是第三代漁民了。30多年前,他來到第二故鄉南通長江水域,靠捕撈鰻魚苗和長江雜魚為生。南通的江和家鄉的河不同,家鄉的河是九曲十八彎,而南通的江是萬里長江最闊處,江天一色,費長中深深地愛上了這里。
然而,在日復一日的捕魚生活中,他發現,長江漁業資源日益減少,污染日趨嚴重?!伴L江養育了我,為了子孫后代,我要保護好長江?!贝撕?,護江的意識深深烙進了老費的心里,他默默許下了護江的諾言。
就是這份諾言,讓老費的身份開始逐漸轉變。
每天,老費在江上寧愿少打魚,也要主動撈起破損漁網、泡沫塑料等各種垃圾,待堆到一定的高度后,及時通知所在社區,協助社區一起運走。每次捕撈到幼小魚苗或者珍稀魚類,他也都會主動放生。有漁民笑道:“老費,你捕魚卻放生,還是漁民嗎?”他笑而不語。
2004年的一天,老費和一漁民捕上了一條從未見過的“怪魚”。當時有人愿意出2000元買下,他說服一起捕魚的漁民,堅決回絕了對方,并堅持向漁政部門報告。來到現場的漁政人員,一見是非常少見的中華鱘,馬上回站里拿攝像機,由于激動,不小心摔倒,撞壞了一顆牙齒,該漁政員的負責精神,深深地影響了老費,更堅定了他守護長江生態的決心。截至退捕上岸前,老費5次放生中華鱘。
首個退捕簽字,成為護江志愿者
捕魚時的護江之舉,不斷激發著老費的愛江意識,也成為后來政府要求退捕后他第一個簽字的重要原因。
2017年末,南通全面啟動長江沿線的生態修復工作,重點清理沿江通江水閘邊的水泥住家船、不適航的鋼質船和“三無”雜船等。老費非常理解保護長江的意義,帶頭響應號召,第一個簽約,第一個上交漁船,同時主動協助政府做好其他漁民的思想工作。在老費的帶領下,49戶漁民全部上岸,按時完成了退捕。
“雖然漁民退捕了,但長江保護要做的后續事情還有很多?!毕氲竭@,老費主動向社區申請成為“長江環保志愿者”,負責長江生態保護。
成為名正言順的志愿者后,老費的工作逐漸也多了起來,除了原來在沿江和江面捕撈垃圾,他還成為了專門的巡檢員。從九圩港到濱江大橋,再到五山沿江,10多公里的長江水段,他每天都會開著小船來回巡檢。非法捕魚、非法排污、亂扔垃圾……這些都逃不過他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2019年4月的一天清晨,老費發現南通長江段一個排污口排出的水有味道,循味尋跡,最后追蹤到是一家國有大公司偷排未經處理的污水,于是,他果斷撥通了報警電話,后來,這一企業偷排行為得到了應有懲處。2020年11月深夜,他在長江邊上發現有人在用電偷捕魚,他立即上前制止,并撥打漁政部門的值班電話,這一電偷捕行為也受到處罰。
多年來,老費累計清撈長江垃圾700余噸,主動清除非法及破損漁網數萬張,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“保潔員”;向政府管理部門舉報非法排污、非法捕魚70余次,有力打擊了違法行為,被當地漁政部門稱為長江邊違法捕魚的“瞭望哨”。
成立護江隊,用行動感染一群人
“我原先是漁民,退捕上岸后,成為一名長江沿岸環保志愿者。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,長江保護法實施后,我們要更加遵守法律規定,不能往江面隨意扔垃圾,不要隨意采砂、隨意捕撈,共同保護好母親河?!?021年,老費作為護法普法志愿者在南通市《長江保護法》集中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發出倡議。
在老費的影響下,其他退捕漁民、老黨員、老教師等紛紛加入,2022年,以老費為主導的“銀發護江”公益團隊應運而生。這支隊伍目前共計10人,平均年齡50歲。江面垃圾打撈、排口巡查、長江禁捕,他們成為了長江岸線的“美容師”。
“平日,主要是我和另外兩名人員,每天5點多起來,進行江面巡檢,要是遇到了刮東南風的日子,江面漂浮的垃圾可能會多點,我們就集體行動,遇到漁政部門打撈漁網,我們也會配合參與?!崩腺M介紹。
一年365天,只要不是特別惡劣天氣,老費幾乎全年無休。多年來,他的小船航程超過10萬公里,先后30多次向政府部門發出預警,提醒相關部門及時修補沿江破損堤壩,守護了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。由于長期漂泊于江上,吹著江風,65歲的老費看起來老了近十歲。
一葉扁舟江中飄,繪就幸福生活畫。在這群長江“美容師”的守護下,長江崇川段非法捕魚少了,江面垃圾少了,生態環境日趨向好,更多的江豚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里。從小生在水邊、長在江上,這些變化老費都看在眼里。他說,看著長江變得越來越好,所做的一切就有了意義,“只要可以,我會一直干下去”。
記者 陳靜 通訊員 周佳
圖由通訊員提供